建安十九年(214年),刘备打进成都,刚坐上益州牧的位子,就遇到个头疼的问题:要不要用蜀郡太守许靖?
说起来,许靖这老头的操作挺让人无语的。刘备围成都的时候,他不想着帮刘璋守城,反而偷偷收拾包袱,想跳城投降。结果事情败露,被刘璋抓了个现行。要不是刘璋马上要投降了,没空理他,许靖说不定脑袋都保不住。刘备知道后,对他特别看不起——卖草鞋出身的刘备,最恨这种背主求荣的人,心里跟吃了苍蝇似的,压根不想用他。
可身边的谋士法正却急了,拉着刘备说:“主公,许靖这货虽然没本事还没骨气,但你必须得用他!”刘备愣了:“这是为啥?”
法正的理由,藏着个“逆向思维”:许靖的“虚名”,比他的“实才”更重要。
要搞清楚法正的话,得先说说许靖的“虚名”是怎么来的。许靖是益州的“老资格”,以前做过蜀郡太守,在当地读书人里名望很高。不是因为他有啥治国本事,而是因为他擅长品评人物,跟当时的名士圈打得火热。比如,许靖以前和孔融、陈群这些中原名士都是朋友,经常一起讨论学问,所以天下士人都觉得他是“贤达”。可实际上,许靖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,连刘璋都不怎么重用他,只是让他做个太守挂名。
刘备围成都的时候,许靖的表现彻底暴露了他的“名不副实”。他不想着帮刘璋守城,反而偷偷想投降,结果被抓住了。刘备说:“这种背主求荣的人,我用他干什么?”
法正却摇了摇头,说:“主公,你刚打下益州,要开创大业,不能只看许靖的‘实’,得看他的‘名’。”法正顿了顿,又说:“许靖这老头,虽然没本事还没节操,但他的虚名传遍天下。你如果不用他,天下士人会说你‘贱贤’,就是看不起有才能的人。到时候,谁还敢来投靠你?”
刘备听懂了:法正说的“名”,不是许靖的“才能”,而是他的“名望”。刘备是外来政权,刚进益州,得让当地的读书人服他。许靖是益州的“名人”,哪怕他没本事,只要刘备用他,就能给天下士人传递一个信号:“刘备重视贤才”。这样,更多的人才会来投靠。
刘备想了想,觉得有道理。于是,他召见许靖,封他为左将军长史——这是个虚职,没有实权,但名分很高。后来,刘备称汉中王,又升许靖为太傅;称帝后,再升为司徒,都是三公级别的虚职。
许靖的“虚名”,果然起了作用。益州的读书人看到刘备重用许靖,都觉得刘备“贤明”,纷纷来投靠。连诸葛亮都对许靖很恭敬,因为他知道,许靖的“虚名”是刘备的“软实力”。
其实,法正的话里藏着个“聪明账”:有时候,“虚名”比“实才”更能稳住人心。尤其是在创业初期,需要用“名人”做招牌,吸引更多的人加入。许靖就是这样的“招牌”,哪怕他没本事,只要刘备用他,就能让天下士人觉得“刘备重视贤才”。
后来的事实也证明,法正的主意是对的。许靖虽然没做什么实事,但他的名望帮刘备稳住了益州的人心。比如,许靖做太傅的时候,中原的读书人都知道刘备“重视贤才”,有不少人来投靠他。
《三国志·法正传》里记载,法正劝刘备的话很直接:“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,许靖是也。然今主公始创大业,天下之人不可户说,靖之浮称,播流四海,若其不礼,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。”意思就是,许靖虽然名不副实,但他的虚名传遍天下,刘备不用他,会被天下人说“看不起贤才”。
刘备虽然讨厌许靖,但还是听了法正的话。因为他知道,有时候,“虚名”比“实才”更重要——尤其是在刚创业的时候,需要用“招牌”来招揽人心。
许靖的故事,其实是个“虚名的力量”的例子。他没什么本事,但他的“名望”帮刘备稳住了益州的人心,为刘备的大业打下了基础。这就是法正的聪明之处:他看到了“虚名”背后的“价值”,用许靖的“名”,换来了刘备的“势”。
秦安配资-可靠的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查询-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