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饶德兴中村,夏原吉纪念馆的青砖黛瓦映着碧水清波,一如这位先贤与故土的深厚羁绊。馆内布衣塑像静静伫立,他便是明代五朝重臣,被朱元璋赞为“纯良笃实,千古名臣”的夏原吉。
这位祖籍德兴的寒门学子,官至户部尚书却“居室简陋、衣食粗朴”。他以务实的治国理念和刚正的品格,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留下“清廉为本、德行为先”的家风,如穿村而过的原吉渠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。
寒门贤相的家风根基:
从柴门苦读到朝堂清风
祖籍上饶德兴的夏原吉,生于一个清贫的耕读之家。年仅十二岁的他便以聪慧过人闻名乡里,二十三岁时因其出众的学识被举荐入太学。朱元璋巡视时,发现众人喧哗之际,唯有一人“正襟危坐,手不释卷”,此人正是夏原吉。太祖感其勤勉,破格升他为户部主事——这份超乎常人的专注与定力,恰是德兴“耕读传家”传统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。
展开剩余76%为官后,夏原吉将“贫以无求为德”的家训刻入骨髓。永乐二十二年,他因力谏停止北征而下狱抄家,锦衣卫在其家中仅寻得“布衣数件、陶瓦器皿”,连皇帝赏赐的绸缎都原封未动。抄家校尉感叹:“尚书家竟与百姓无异!”弟弟夏原启上京求官,见他“三餐无鱼肉”,最终仅带两担麦子返程。明成祖得知后动容,特赐布匹却被婉拒:“俸禄已寄回乡里,不敢再受恩赏。”
治水浙西时,他“布衣徒步,盛夏不张盖”,民工劝其避晒,他笑言:“百姓都在烈日下劳作,我怎能独自安逸?”三年间六过家门而不入,终解苏松水患。这种“与民同苦”的担当,源自母亲常说的“为官者,心里要装着田里的泥”。
十二则家规的活态传承:
从族谱文字到寻常日子
翻开德兴中村《夏氏族谱》,“敬祖宗、事父母、友兄弟、重夫妇、序长幼、谨丧祭、敦族谊、课子弟、戒游惰、敬长官、禁争讼、培阴德”十二则家规,墨迹虽淡却早已融入村民日常。
“培阴德”的训诫,在夏原吉治水时化作“循三江故道,度地为闸”的智慧,既解水患又护生态;如今则成了村民守护原吉渠的自觉——8米宽的水渠边不见一片垃圾,潺潺溪水见证着村庄变迁,恰如那句“溪水清则人心明”。
“敦族谊”的古训,在中密公路拓宽工程中化作最生动的实践。2016年,工程需征用中村近30亩田地,涉及70户村民。这个夏原吉祖籍的后裔村落,用实际行动交出了答卷——村民齐心协力,集体捐田捐地,“夏公当年为治水能舍家,咱让几尺地算啥?”遇到资金缺口时,村民你五十我一百,凑出70余万元,村支书在捐款簿上写下:“渠水同源,人心同脉。”
“课子弟”的要求,让“有业”成了中村的家风底色。村里的“原吉课堂”上,退休教师夏新成总给孩子讲夏原吉之子夏瑄的故事:“他官至太常寺少卿,仍每天帮母亲担水,说‘富贵而有业,才不至于为非’。”如今,孩子们还会讨论研读家训,让“耕读传家”的种子在心田扎根。
清风不辍的当代回响:
从历史深处到烟火人间
夏原吉纪念馆里,“布衣陶具”的复原场景与泛黄的文献无声对话,每年吸引众多游客与村民前来“寻根”。在这里,孩子们听着“两担麦子”“三份俸禄”的故事,理解“清廉”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祖辈生活的日常;年轻人看着“原吉渠”的清澈溪水,懂得“培阴德”就是守护自然与人文的和谐;党员干部参观馆内陈列,领悟“克己奉公”是从政者的根本操守。这种“沉浸式”的传承,让家风从族谱走向生活,从历史照进现实。
胡桂凤是一位夏家媳妇,她为社区老人建起“社区厨房”和“党建+养老驿站”,从场地选址、资金筹措到日常运营都亲力亲为,不仅改善了老人们的饮食质量,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。有人问她累不累,她总说:“夏公能为百姓‘风餐露宿’,我做这点事算什么?”
五百年流转,夏原吉的身影早已融入德兴的山水。他留下的不只是“永乐盛世”的财政基石、黄浦江的疏浚蓝图,更是“清廉如冰、仁厚若山”的精神基因。当原吉渠的水映出村民让地捐款的身影,当纪念馆的灯光照亮孩子诵读家训的脸庞,我们便懂得:最好的传承,从不是把名字刻在碑上,而是让精神活在寻常日子里,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坐标。这,正是德兴家风最动人的密码。
发布于:北京市秦安配资-可靠的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查询-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